需求狂潮席卷六大类芯片,国产替代如何抢占先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汽车产业正迎来技术变革、产业重构的发展新阶段。
从问界M7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爆火,到小鹏与华为因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隔空喊战,再到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FSD)软件上线在即以及智能驾驶算法的突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在这个背景下,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实施指南(试行)》,对L3/L4自动驾驶的准入规范进行了具体要求,完善了相关规则。在汽车电动化+智慧化的带动下,整体产业价值链构成正在升级,芯片含量的成倍提升让国产芯片产业迎来价值重估机会。
车规级芯片国产化发展问题被置于高位
随着L2级自动驾驶的渗透率不断提升,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接受度明显提升。然而,目前国产车载芯片厂商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仍然较低。为了抓住国产替代的机遇,国产车载芯片厂商需要积极进入整车厂供应链,提高自主研发能力,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传感器与计算硬件的革新乘用车计算能力需求飙升
传感器和计算硬件的发展推动了乘用车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增长。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座舱处理器的计算收入正在快速增长,预计2022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3%,到2028年将达到127亿美元。在这一领域,中国公司如地平线、黑芝麻、海思等正在赢得设计胜利,预计未来五年其市场份额将大幅增加。
中国整车厂的传感器数量远超欧美
中国整车厂发布的多款车型配备的传感器数量远高于欧洲或美国整车厂发布的其他车型。这表明中国车企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虽然中国没有允许闭眼应用的法规,但中国整车厂正在开发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系统,以满足消费者对于自动驾驶功能的需求。
综上所述,智能驾驶产业在中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政策支持、芯片国产化、传感器和计算硬件发展以及中国公司的表现等方面,都显示出智能驾驶产业的巨大潜力。然而,要实现产业的长远发展,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完善法规体系等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智能驾驶产业才能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类芯片将迎来增量
国产替代进行时
计算&控制芯片
MCU是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负责监控和处理各种运行数据和状态。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MCU的用量在车身控制、仪表盘、影音娱乐、电机驱动控制等方面都在增加。同时,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走向集中,对MCU的算力要求也在提高。
车载通信
汽车中使用的电子控制和通信系统越来越多,需要用到汽车总线。传统汽车使用的总线在成本、性能上越来越难以满足网联化、智能化汽车的需求,而以太网在汽车应用中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
功率器件
电动车对功率器件的工作电流和电压有更高要求,尤其是MOSFET和IGBT。SiC MOSFET凭借其耐高压、耐高温等特性,在汽车电控系统应用中如鱼得水。
模拟芯片
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电动汽车,都会用到大量的模拟芯片。随着ADAS的普及,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出,这就要求电子系统与电源做到有效的安全隔离,此时,模拟隔离芯片起到了关键作用。
传感器
汽车需要用到的传感器种类很多,包括压力、流量、惯性、温度、红外线、CIS、毫米波和激光雷达等。由于ADAS兴起,使得与之紧密相关的传感器的重要性和市场地位明显高于传统且已经非常成熟的压力、温度等传感器。
存储芯片
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存储芯片在汽车中的用量也在提升,特别是ADAS和智能座舱,对车规级存储芯片的需求量和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2023年,汽车应用成为芯片市场的主要增长点。随着汽车行业对节能减排的要求不断提高,汽车芯片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未来几年,每辆汽车的半导体含量将稳步上升。据预测,未来7年,每辆汽车的平均半导体含量将增长80%。这表明汽车芯片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