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停工停产!行业淘汰赛提前开打?

进入2024年,动力电池行业上演了一幕与之前颇具反差的场景,整体产能过剩,导致一些企业不得不全面停止生产。

在2023年12月初,总部位于天津的捷威电池厂发布通告称,受市场及上下游产业链等客观因素影响,工厂于12月1日全面停止生产,具体复工时间待定。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两家储能企业的遭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储能电池行业已经产能过剩,部分企业正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

据悉,今年以来,动力电池停工停产的企业并不止这一家。5月,日资企业松下蓄电池(沈阳)工厂宣布全面停止生产,进入解散清算程序并不再开展任何经营活动;6月,明冠新材(16.260, -0.11, -0.67%)称公司彻底剥离锂电正极材料业务;9月,厚能股份宣布,因锂电池生产规模小及设备陈旧等原因导致生产成本较高,不适应市场需求,公司决定停止锂电池生产。

那么问题来了,最近很多动力电池企业都宣布停产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正在经历一场淘汰赛呢?


即便是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其产能利用率在今年也出现了降低的苗头。国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的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电池系统产能为254亿瓦时,产量为154亿瓦时,产能利用率由2022年的83.4%降至60.5%。此外,亿纬锂能(39.350, -0.58, -1.45%)的锂离子电池产能利用率也由2022年的88.46%降至今年上半年的78.47%。

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下降的直接因素在于,产能扩张速度快于市场需求增长的速度。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动力电池产能总计为1260亿瓦时。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动力电池产能总计为1860亿瓦时,仅半年时间产能扩大了47.6%。而与此同时,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今年上半年的增长率为44.1%。

目前我国电池行业存在产能盲目扩张的现象,整体呈现“多、散、乱、差”的现象,但产能过剩更多呈现的是结构性过剩,也就是面临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无法消化的问题,而优秀的产品永远是供不应求的。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动力电池行业已迈入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新阶段。对于企业来说,要从具备生产动力电池的基础能力,向更负责任、更高质量、更创新地生产和服务过渡。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曾经让很多企业充满了雄心壮志,但是市场的波动和变化使得一些弱小的企业难以继续下去,不得不暂停生产来应对挑战。

一些企业的产能投放速度明显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这可能导致库存积压和价格下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压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也对动力电池供应链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市场的洗牌,一些新能源车企可能不复存在,这直接影响了动力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

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变革和动力电池企业的停产现象揭示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和供应链的演变。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可能会变得更加多元化,对中小型电池企业构成挑战。行业竞争将继续激烈,只有那些不断创新、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才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保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