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固态电池 | 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在即!将成下一代电池行业制高点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 面对传统锂离子电池性能瓶颈,固态电池成为抢占下一代赛道的核心。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研发进入加速阶段,丰田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技术能量密度达 1000 Wh/L,续航超 745 km,预计2027–2028年实现量产装车;韩国SK On在实验室环境下实现300次循环寿命技术突破,计划2028年商业化应用。中国企业在硫化物电解质产能上已规划超 7000 吨,中科固能与恩捷股份的千吨级产线建设正在推进,结合高镍三元正极与硅基负极技术路线,赛道优势明显。

国内在低空经济和智能机器人崛起的驱动下,对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电池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中创新航“无界”全固态飞行电池预计2025年投放市场,广汽集团、比亚迪等车企则 锁定2026–2030年固态电池量产装车时间表。2025年深圳CIBF展会聚焦固态技术,工信部与地方政府携手搭建标准与产业基金平台,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坚实的技术与资本集聚效应。 这一进程不仅预示着中国有望于2027年率先实现全固态电池规模化应用,也将重塑全球电池技术标准与供应链格局。

短期影响来看,随着固态与钠离子电池技术节点密集兑现,相关企业市值和融资能力将快速攀升。国内资本市场围绕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头部企业的新一轮估值重估正在展开,绿色债券与碳中和专项债额度增长显著;产业基金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同步加码,重点支持硫化物电解质、锂金属负极及配套产线建设,相关上游材料股如恩捷股份、天能动力面临估值修复契机。

长期影响则更为深远。 固态电池一旦实现成本与安全优势的系统性突破,中国将牢牢掌握全球电动化与低空经济技术高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绿色资产避险地位提升。国际资本将在科创板和新三板加大布局,国内车企与电池厂商的战略合作将演化为区域产业集群与创新生态,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示范样本。面对西方贸易壁垒与技术反扑,中国凭借规模化降本与标准制定优势,将在未来十年继续引领全球能源转型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