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出现!从国内汽车电子Tier1厂商三个梯队看行业最新进展
2023年在构建新格局的热潮中,汽车行业也迎来了产业链调整和生态圈重构的窗口期,进入了新一轮的激烈竞争阶段。智能新能源变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创新成为了实现发展的源动力。
到了2024年,机遇与挑战并存。电动化加速了全球汽车变革的序幕,而智能化才是真正引发经济社会变革的“新能量”。这也成为了众多中国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修课。中国的众多车企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深知消费电子行业与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生态融合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加大投入,加快新能源的智能化转型,才能在有限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汽车电子概况
上中下游
汽车电子是车身电子控制系统和车载电子系统的总称,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部分,应用于车辆感知、计算、执行等层面。其中,车身电子控制系统是汽车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动力及传动系统、底盘及安全系统和车身及舒适系统;车载电子系统是汽车的辅助功能,主要用于增强用户在车内的体验感。
汽车电子产业链上游为电子元器件,中游是汽车系统集成商,下游则是整车制造商和维修厂。
汽车电子市场规模
将达4003亿美元
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汽车产业正在向电动化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与传统燃油车不同,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主要依赖于驱动电机、动力电池和控制器,这对电子化水平有较高的要求。燃油车的汽车电子成本占整车成本的比例约为15%-28%,而纯电动车这一比例达到65%。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为2179亿美元,到2028年有望达到400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8%左右。
在国家级汽车产业战略规划中,汽车电子始终是规划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稳步增长以及汽车电子的渗透率持续提升,国内汽车电子市场将持续快速发展,2021年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为1104 亿美元,预计,2026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有望达1486亿美元。
汽车电子发展趋势
从分布式向集中式过渡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发展为汽车电子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成为核心部件,对电流控制和监测设备的需求增加。同时,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发展增强了汽车对于信息的感知、处理与交互需求,使汽车传感器的需求增加。
汽车电子架构正在从分布式向集中式过渡,这增加了对传感器的需求。集中式的汽车电子架构能够简化布线,减轻装配难度,降低车重,同时也有利于算力的提升,为自动驾驶提供了更高的可靠性、冗余性以及最终的安全性。这种架构的演变将带动各组件市场快速发展,其中对多功能、高性能的汽车传感器的需求日益增加。
国内汽车电子厂商三个梯队
市场规模大幅增长
近年来,国内汽车电子厂商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需求作为切入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成本控制等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梯队由新晋厂商宁德时代,老牌Tier1华域汽车和均胜电子,创新厂商德赛西威等组成,他们的汽车电子业务营收超过百亿,其中宁德时代的规模更是超过2300亿元。
第二梯队由经纬恒润、东软集团、伯特利、华阳、拓普及禾赛科技等细分小龙头厂商组成,他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大幅的增长。
第三梯队由立讯精密为代表的新兴跨界厂商,一汽富维、中鼎股份、四维图新及星宇股份为代表的老牌转型厂商组成,他们的发展速度较快,近年来正加速向汽车电子领域布局。
汽车电子市场的竞争态势
各大厂商纷纷加大研发投入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汽车电子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各大厂商纷纷加大研发投入,以争夺市场份额。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成为了企业竞争的关键。
从汽车电子的细分市场分布来看,整体竞争较为激烈,市场份额相差不大。其中占比最多的是动力控制系统,占整体市场的28.7%。其次为底盘与安全控制系统,占比26.7%;车身电子占22.8%,车载电子占21.8%。